1.3 制度共识(上)
前面我们已经分别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共识”和“市场共识”两种机制了。
区块链共识机制的设计追求严谨、透明和互相制衡。技术共识偏向极客理想主义,出发点是设计一套技术方案,让这套机制能够自举,大家通过这套机制实现利他和自利的平衡。市场共识则偏向自由市场调节,从人人都是自利鬼这个角度出发,让大家都可以在市场上自主决定自己的行动,通过博弈实现宏观制衡。在技术、市场之外,制度共识作为共识机制中第三个“猪脚”存在,为区块链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更广泛和坚强的制度化保障。
我们先扯远点看看。
libra之所以养在深闺就已经备受重视,是因为各界对它有个共识,认为它借助以facebook为代表的庞大资源,能够迅速影响二三十亿用户,改变数字经济格局,并进而影响全球经济格局。这种预期,可谓利益相关方的市场共识。
如果你看看libra联盟的名单,你就知道这些力量可以强大到对既有的经济格局形成多大挑战了,这种力量通过libra这种虚拟货币,很快会将全球绝大部分国家都卷进去,成为新的利益相关者。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不会认为自己不是利益相关方。于是,美国国会出现,对libra进行听证,出发点当然是facebook这种做法如何与美国利益联系。国会听证过程,本质上就是美国政府与以facebook为代表的区块链新兴力量达成制度共识的过程。
facebook很高明,它在提出以一揽子货币资产为libra进行价值背书的同时,还向国会保证libra会与美元挂钩,成为美元的稳定币,换言之,libra会在全球强化美元的中心地位。这种做法,是与美国法律进行衔接以达成制度共识的橄榄枝。
这个例子所表达的事实很清楚,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不被法律约束,因为法律是人类社会多方利益相关者达成的制度共识。
Liara和美国的其它故事告诉我们,力量强大者主导制度和改变制度,如果连改变都嫌麻烦,还可以直接废约退群另起炉灶;弱小者被约束,有时甚至连不加群或者退群都要挨揍。区块链作为新生事物,不管你未来如何,现在仍然是弱小的,如果不能跟现有的法律体系磨合以达成共识,那就连生存都会有问题,最少也要挨揍。
制度是有价值取向的。区块链发展早期,在《货币的非国家化》等书籍所传导的理论影响下,天天把“人人都可以通过区块链发币”挂在嘴上的人士,怎么可能被广泛认可?想套话术写成白皮书,借助开源代码再自己部分闭源做成链,然后巧立名目自己发个币,不考虑法制环境和制度支撑,只想把自己有限的资源裂变裂变收割一把,变成硬通货装进自己口袋,这个想法背后的人,要么天真,要么虚妄,要么愚蠢。
当然,也有一些钻了空子收割成功的,不过这些人大概率需要和政府达成新的制度共识,否则就会被旧的制度夺走他以往所得,区别仅仅是被哪国政府夺走而已。
说近点,中国区块链自身的制度共识机制,是离不开中国法律和政策环境上的。你就是把人拉到公海上去发币收割,只要你国籍还是中国的,也一样被管辖。常理如此,技术无国界,利益有国界,因为人有国籍。如果有人把大家辛苦赚来的人民币,用来变成比特币再变成美元,然后移民了,剩下被收割的因贪致贫的“韭菜”和受连累的家人,谁都不会愿意。
在中国,区块链制度共识环境的形成,虽然经历了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达成了举国共识。从这种意义来说,1024对于区块链的影响是巨大且长远的,必将写入全球区块链发展史最关键的章节。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数字化基础设施最好的国家,由它的执政党核心出面,用24句话对区块链现状、应用领域、目标和方向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要加强核心技术研究,这本质上是用制度共识驱动建立更广泛的市场共识和更强大的技术共识体系。
与libra对应,1024建立有利于中国区块链发展的制度共识环境,会在未来几年内,改变中国乃至全球区块链的利益格局,并借助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5G的融合发展,激活中国实体经济的活力,从而为中国人带来价值,这就是制度共识背后的价值分配逻辑,也是中国区块链业界应该达成的基础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