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绿色金融体系五大支柱之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
近日,央行发布了首批绿色金融标准,包括《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及《环境权益融资工具》两项行业标准,拉开了中国绿色金融标准编制的序幕,也填补了相关领域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空白。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两项标准由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管理,均于今年7月22日发布并于当日实施。
《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明确覆盖商业银行、资管机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四类机构,旨在规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引导金融资源更加精准向绿色、低碳领域配置,助力金融机构和利益相关方识别、量化、管理环境相关金融风险。
《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则明确了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的分类、实施主体、融资标的、价值评估、风险控制等总体要求,以及环境权益回购、借贷、抵质押贷款等典型实施流程,为企业和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环境权益融资活动提供了指引。
两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堪称“豪华阵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主要起草单位包括人民银行研究局、人民银行科技司、工商银行。参与起草包括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北京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江苏银行、湖州银行、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中国人保(601319,股吧)、中国平安(601318)保险、中航信托、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共12家单位。《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起草单位包括北京绿色交易所、人民银行研究局、兴业银行、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北京市中伦律所、北京市君合律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国家金融认证中心共8家单位。
主要文件起草人北京绿色交易所董事、总经理助理綦久竑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从碳市场建设的角度看,在碳资产交易场景之外,《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也打开了碳资产融资这个新的应用场景,为碳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碳定价机制提供支持。
碳金融开启新应用场景
碳排放权是环境权益的一种,因此《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也适用于碳排放权配额抵质押,林业碳汇抵质押、碳资产证券化等碳金融工具。
根据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国将在2025年前初步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在2035年前全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意见》同时提出,鼓励企业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环境权益使用权抵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的支持力度。
《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对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的分类、总体要求、实施流程作出了相关规定,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
一方面,为金融机构进行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创新提供了价值评估、风险评估、融资流程等标准指引,有利于防范潜在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为生态产品经营开发主体塑造了公开透明的融资市场环境和参考依据,有利于提升融资方主动寻求融资的积极性。
在此背景下,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将发挥重要作用。
“环境权益主要包括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等四种。目前发展相对成熟规范、市场规模和社会影响最大的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包括2013年启动的七省市试点的地方碳配额市场和今年7月16日启动的全国碳配额市场,以及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綦久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此前,在一些试点地区的市场实践过程中,已经陆续开展了地方碳配额和CCER等碳资产的抵质押和回购等融资方式的创新探索,为《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的研究起草积累了经验。
在綦久竑看来,《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的发布实施,既是对前期各地市场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和规范,也为企业和金融投资机构今后开展包括碳排放权在内的各类环境权益融资活动提供了技术指南。綦久竑表示,从碳市场建设的角度看,在碳资产交易场景之外,这个标准也打开了碳资产融资这个新的应用场景,这不但可以帮助拓宽企业的绿色融资渠道,还可以帮助盘活碳资产、提高碳资产的流动性,并为碳交易市场进一步完善碳定价机制提供支持。
利于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
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的发布也意味着发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有了行业标准指引,这有利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主动为优质碳减排企业和项目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