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atos

A responsible theme for WordPress

美国让队友制裁俄罗斯,自己却狂买俄罗斯石油,这不打脸吗?

美国让队友制裁俄罗斯,自己却狂买俄罗斯石油,这不打脸吗?

俄乌地缘政治冲突以来,国际动荡不安,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各种国际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通胀危机等等,全世界人民都深受其害。

这些问题我也分析了不少,大家可以返回主页搜索相关关键词进行查阅。

今天,咱们重点看一下石油问题。

俄乌冲突以来,油价的暴涨正在推高美国通胀,为了缓解通胀问题,让油价降温,拜登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中释放1.8亿桶石油,自去年以来,这是美国第三次释放石油储备,但每次释放石油储备,似乎都在印证美国“石油梦”的破碎。

一、“夫妻”关系终究没有逃过利益关系

石油美元大家都很熟悉。

20世纪70年代中期,沙特和石油输出组织欧佩克,接受了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算及结算货币,自此“石油”和“美元”挂钩,美国和沙特也过上了甜蜜的夫妻生活。

《美国让队友制裁俄罗斯,自己却狂买俄罗斯石油,这不打脸吗?》

但沙特之所以同意“石油美元”,看中的是美国的安全保障。

因此,石油美元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议题,同样也是一个政治议题,这也意味着美国如果不能够给予沙特足够的安全保障,那么石油美元就会出现裂缝。

近年来,美国和沙特的关系并不热络,特别是拜登执政以来,沙特经常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

沙特之所以和美国有隔阂,这事还要从拜登上任后公布卡舒吉案的调查报告说起。

2018年,沙特著名记者记者贾迈勒·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领事馆离奇失踪,当时他进入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领事馆,办理结婚相关手续,结果“再也没出来”。

土耳其警方认为他在领事馆遇害,但沙特政府却说他已经离开了领事馆,后来特朗普派蓬佩奥去处理此事,并且表示不会刻意偏袒沙特,需要土耳其方面提供可以证明卡舒吉遇害的关键录音和视频,再后来,沙特检察机关对卡舒吉失踪案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卡舒吉已经死亡。

事发后,沙特政府多次否认王储牵涉其中,但拜登上任之初,就公布了卡舒吉案的调查报告,其中指控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是“幕后黑手”。

这一指控,加剧了美沙之间的裂痕。

但卡舒吉案只是美沙产生隔阂的冰山一角。

1990年,美国就以沙特为军事基地参与到海湾战争中,但在911事件中,两国关系再次出现了裂痕。因为19名恐怖袭击者中有15名来自沙特,包括策划该袭击的基地组织领袖本拉登本人也是沙特人。随后尽管沙特政府否认与该袭击事件有关,但大量消息暗示沙特政府高层对恐怖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贸易方面,美国近几年从沙特进口的石油正在逐渐减少,2021年年底,美国从沙特进口了不足50万桶,与此同时,美国还试图恢复伊核协议,这让沙特更加不满。

俗话说,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但沙美之间,却似乎越走越远,西方的虚假团结也在俄乌冲突中尽显。

二、西方的虚假团结

美国宣布释放石油储备的同时,还曾试图让欧佩克踢出俄罗斯来施压俄罗斯,但与此同时,美国还狂买俄罗斯原油,把别的国家当枪,自己坐收渔利,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美国这种带队伍方式让人们看清了西方的虚假团结。

我们都知道,受俄乌地缘政治冲突和西方制裁的影响,全球油价居高不下,全球石油供应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社会首先要做的是呼吁俄乌双方克制,然后从中协调,积极恢复全球供应。

但是呢,美国及其伙伴要求将OPEC与俄罗斯的关系政治化,与此同时还要求“欧佩克+”进一步增产,从而抑制油价。

《美国让队友制裁俄罗斯,自己却狂买俄罗斯石油,这不打脸吗?》

大家都知道欧佩克,但对OPEC+稍微陌生一些,所谓的OPEC+是OPEC、俄罗斯和其他石油生产国组成的联盟,在OPEC+,这些成员国坚持把政治关在门外。

因此,面对西方大国的要求,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欧佩克成员国做出了和美国要求恰恰相反的动作。

近日,他们重申将继续维护“欧佩克+”合作机制,就像OPEC前主席的马兹鲁伊还在大西洋理事会年度全球能源论坛上说的一样:

“俄罗斯将永远是这个组织的一员,我们需要尊重他们。”

另外,两国领导人拒绝了与拜登通话的安排,在石油产量上,他们也拒绝西方加速增产的呼吁,在3月31日的第27次部长级会议上,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决定适度增产,将5月的月度总产量上调为日均43.2万桶。

实际上,欧佩克一直拒绝加速增产,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在两年前,油价一度跌到负值,为应对原油价格危机,欧佩克奉行“原油价格曲线管理”来平衡供需,这样一来,能够让主权国利益最大化,而欧佩克中仅有少数国家有能力加速增产,而多数国家增产潜力受限。特别是两年前沙特和俄罗斯的价格战,几乎摧毁了石油市场,俄罗斯被拉回后,海湾国家实际上已经不愿意继续和俄罗斯制造裂痕了,更不愿意破坏和俄罗斯石油的合作。

美国的要求终究未果,因此,为了维稳油价,拜登不得不宣布美国将从5月开始释放战略石油储备,在未来6个月时间里每天释放100万桶石油,累计起来高达1.8亿桶石油,与此同时,美国政府还对美国石油生产商施加压力,拜登指责这些公司“囤积而不生产”。

不过,更令人惊讶的是,早在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便签署了禁令,要求禁止美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据美国财政部的规定,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石油产品、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交易的最后交易期限为4月22日。

在这个禁令生效前,3月19日至25日,近一周的时间,美国狂买俄罗斯原油,进口规模大幅增长了43%,日均高达10万桶。

从美国带队伍施压俄罗斯,自己却在禁令生效前狂买俄罗斯原油,显而易见,美国表里不一,既要你死,还要让自己赚个盆满钵满。

三,乱纪元的关键节点,机遇与危机

美国释放储备原油的计划,无非是为了中期选举获得选票,短期内有助于平衡全球石油市场,但俄罗斯石油供应的损失超过预期,如果西方继续制裁围攻,长期来看,只会推高原油价格。

事实上,美国根本无法解决当下的石油危机。

一方面是因为受疫情、资金不足、能源转型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无法增产石油。

另一方面,当前英国等数十个国家决定释放石油储量,跟随美国的脚步,以平抑不断飙升的国际油价,但美国进口俄罗斯原油的行为,无非是趁国际油价不断飙升之际囤货,等到国际油价飙升至最高位的时候,把以正常价格买进来的石油卖出去,借此赚取巨额的差价,最后买单的还是欧盟。因为欧盟现在并不自知,他们只觉得受欺负了,有美国一起出气,全然忘记了权衡利弊。不得不说一句,欧盟啊,当美国灌你威士忌的时候,少喝点清醒清醒吧,不然等危机一来才发现自己当了冤大头。而在俄乌地缘政治冲突之下,一旦欧洲国家意识到美国把他们当做傻子,只是无所顾忌地利用,欧盟即便愿意为所谓的“共同价值观”付出经济和民生方面的代价,但他们也会寒心。

那么,既然石油不好,粮食不好,能源不好,有什么是好的呢?

长期来看,新能源这一版块是长期利好。

受地缘政治的裹挟,国际油价的上涨,伴随的是产油国和消费国的矛盾,背后则是传统化石能源和“脱碳”新能源之间的矛盾。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拜登在呼吁释放石油储备的时候,美国还宣布促进清洁能源关键矿产的开发。白宫表示,拜登将签署行政令,授权使用《国防生产法案》来推进清洁能源转型所需的关键材料。

另外,去年油价上涨的时候,欧佩克+的部长们就曾将这一责任推给代表主要能源消费国利益的国际能源署,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IEA(国际能源署的简称)。

可见矛盾并不是一日形成的,所有的一切都有迹可循。而西方制裁俄罗斯,实际上也加速了新能源的崛起,因为制裁能源的背后,难以逆转全球供需格局,加之疫情、地缘冲突、大国博弈等多重因素的叠加,石油危机会长期存在。

因此,从替代品角度来看,所谓的释放石油储备,实际上也是为新能源研发争取时间。

今天,当我们回看俄乌冲突引发的各种危机,会发现这个世界已经到了新的关键节点。未来,大家要开源节流,稳妥是最佳的选择。在欧洲战场,俄罗斯直接暴露在了西方势力的枪口之下,而未来当枪口瞄准东方之际,东方大国的应对必然会更加从容。

不过,大家还是要保持警醒,疫情打乱了西方的脚步,但全球都在危机之中,我们虽然好过一些,影响也是很大的。西方的“群体免疫”实质是选择一起躺平,躺平的结局是虽然看上去大家可以逍遥快活,但长远来看弊大于利,因此在整体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大家需要共克时艰,沉住气,家庭和个人都要学会转变消费观念,留足过冬的粮食,一起打赢这场攻坚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几十年前有一群人起义、奋斗,用生命谋太平,当时代的接力棒到了你的手中,也许在纷纷扰扰的世界找平衡,配合国家的发展需求,就是我们的使命。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关于”美国让队友制裁俄罗斯,自己却狂买俄罗斯石油,这不打脸吗?”的相关文章,感谢读者的耐心阅读,觉得不错动动小手收藏转发吧!想了解更多相关新闻敬请关注小柚财经!
文章标题:美国让队友制裁俄罗斯,自己却狂买俄罗斯石油,这不打脸吗?
文章链接  http://www.vodvv.com/index.php/2022/04/06/23040/
小编申明:本站所提供文章资讯,均由互联网整理。

点赞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